按照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2024—2025年第一学期“院系定制心理服务”安排,12月16日晚,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苏艳老师为我校学生开展了主题为“积极心理学与生活”的心理健康讲座。健康管理与服务系、中医药系共100余名心理学爱好者参加了此次讲座。
对于大学生而言,情绪管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学业成就,更影响到社交关系、心理健康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积极心理学与生活”为主题的精彩培训。此次培训旨在帮助同学们掌握科学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提升自我认知与幸福感,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心理健康基础。
苏老师以“白熊实验”切入今天的主题,同时白熊效应也是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灵感。它揭示了人类思维中难以抗拒却又充满挑战的现象,即越是试图不去想某件事物,这件事物反而越会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恰如那难以驱散的白熊形象。
积极心理学的另一重要基石,是习得性无助实验。这一实验通过给原本绝望无助的小狗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成功地让它们重拾了面对困境的勇气与乐观精神。基于这样的实验发现,赛雷格曼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不再仅仅关注于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而是更加侧重于探索与培养人类内在的积极品质、力量与潜能。它鼓励我们正视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通过积极的心态与行动,去创造更加充实、幸福与有意义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生理学支柱——多巴胺系统、脑岛与前额叶皮质,共同塑造了我们的积极情感与行为模式。多巴胺系统作为“快乐信使”,激发愉悦与成就感;脑岛则成为情感共鸣与社会连接的桥梁,深化我们的共情与社交能力;而前额叶皮质,作为认知与自控的中心,引导我们做出明智决策,保持情绪平衡。了解这些神经生理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情绪的产生和调节机制,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
深入了解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神经生理基础为我们将这一科学理论融入日常生活提供了桥梁。苏老师巧妙地运用绘画这一艺术形式,作为评估学生压力状态的独特窗口。通过孩子们笔下的色彩、线条与构图,她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孩子们内心的情绪波动与压力迹象。
在此基础上,苏老师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为引导,不仅教会孩子们如何识别并表达自己的压力感受,更重要的是,她传授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孩子们学会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并有效管理自己的心理压力。她鼓励同学们运用正面的思维模式,激发内在的积极力量,如通过深呼吸、闻香、写作、运动、帮助他人、积极有效的沟通等方式,来调整自己的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本次培训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方法,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希望未来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探索积极心理学的奥秘,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